为什么李东垣会将【躁】象作为区别内伤外感的重要标志?
东垣在《内外伤辨惑论》里专门安置了相关章节,来教读者如何将内伤发热与伤寒温病之外感发热,给正确地区分开来。
当然,众所周知,东垣的苦心几乎都白费了。
想当初,我之所以在尚未get李东垣之前就断言他也是“搞郁”的,即致力于令气机外达,证据主要就是东垣在《内外伤》里反复强调的发“躁”。
对于“躁”象,我确实向来比较敏感。
本号之前介绍过两则许叔微的经典医案。一是后来被我评定为“中等水平”的建中+麻黄汤案,另一个在我这里可以堪称“顶级水平”的“破阴丹”案。
两案的转愈,都伴随发“躁”后得汗而出。
而且我也正是根据病人服药后出现了一段时间的“躁”象,从而认定许叔微第一案的做法欠佳的,因为他先用以甘酸为主味的建中,实在是太过冒险。
甘酸把本来就有点无力外达通行的阳气,给进一步往里困遏进去了。这才有了之后的即便服用了麻黄汤,还是要发躁一阵才能取得汗出的后续发展。
要知道在《伤寒论》里,“阳去入阴”而伴随出现的躁象,可是被仲景视作病势发展更甚的标志的,参《所有的躁,都是因为想要出去!》。
在《躁》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,气机良性循环里较少出现“躁”象。但若是出现了,则反过来说明,之前气机困遏得比较严重或时间较久,比如曾一度有过手指厥冷。
而《伤寒论》里大多数的“躁”象,都出现在复气之恶性循环里。也就是卫气稽留越来越严重,阳气越来越难以出于阴位。
所以首先,对于东垣将“躁”象作为区别内外伤的主要标志,我们还得补充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:
【即,外感的发展尚未严重到气机大体上都已退守于阴位,或是因严重的消耗,或是因严重的阻碍。】
那反过来也就是说,东垣笔下的内伤之气机,已大体上都退守于阴位了么?
没错,思维够敏捷的哈~!
那么为什么呢?
还是因为那个“阴虚”。阴位之气不足,无力支撑人体气机正常地进行“上行-外达-循行”于阳道的日常工作,亦即东垣常说的元气不足。
“阴虚”,即表里两虚。别嫌我啰嗦哈,不可能存在里虚而表不虚的情况。
在表里两虚的情况下,《内经》时代的古人怎么说来着?
“补阳则阴竭,泻阴则阳脱”。
你若是用发汗法把元气从阴位调动到阳位,则元气竭绝于阴位;你若是用降泻法来解决阴位之邪,则元气竭绝于阴位而再无法行至阳位。
也就是说,元气本来已经虚弱到很难走出来了。用补阳法或用泻阴法,必定进一步重伤元气。以致元气彻底竭绝,再无气以行,再无气以动,也就丧命了。
而发汗法与降泄法(后者包括通下法与清热法),恰恰是外感发热病,无论伤寒温病,最常用的两大治法。
因此东垣不得不专门写下一本书,来强调务必严格区分开来,须采用不同的治法。否则,内伤发热病若是使用发汗法或降泄法,就很有可能导致死亡,可参《为什么东垣说当归补血汤证极似白虎汤证?区别究竟在哪里?》。
可要怎么进行区分呢?
是“体表发热”的症状么?
不是。因为内伤所发的热,也会外溢于阳道,并不是什么独特或稀奇的事儿。
东垣说:“百病俱有身热,又谓之肌热,又谓之皮肤间热,以手扪之方知者是也,乃肌体有形之热也,亦须皆待阴阳既和,汗出则愈矣。”
意思就是,无论外感内伤,甚至无论具体什么疾病,都有可能出现身体发热。最终总归是要待其“阴阳和”而“汗出”,也就能热退了。
百病都可能伴随发热,因而你不能用体表发热,来作为内外伤的区别标志。“慎不可于此上辨之,以其虚实内外病皆有之,故难辨耳。”
哎,写到这里不免要感慨一番,我们现在对所谓未明原因的发热病(体温高于正常范围),仍是不知怎么正确处理,过去还有人搞出一个什么“灯笼病”的名称,真是埋没了古人竭尽毕生所学的苦心了!
那既然体表发热,无法作为内伤外感的辨别依据,什么才可以呢?
东垣用了两个章节来说明,病人是否出现发“躁”,可以作为判断依据。“病人自觉发热恶寒之热及躁作之热上辨之,为准则矣。”
为什么呢?
因为发“躁”说明气机受困的程度非常严重,只能艰难地困守于阴位,无法正常外达于阳位。也因此,发“躁”就说明了是因内伤之元气不足。当然前提还是要排除掉本文开头补充的那条关键点,参上文【】里的内容。
之前文章里介绍过,之所以会出现“躁”象,是因人体自欲出于阴位外达于阳位而进行奋争,我也将其简称为“争”象。
既然内伤是因元气不足而气机大体上被迫退守于阴位,也就必然会出现奋欲外达的“争”象,即“躁”象。
有时还能一路争到阳道,“上彻头顶,傍彻皮毛,浑身躁热,作须待袒衣露居”。
热到都要脱衣服裸露皮肤了,为什么不说成是元气已外达通行于阳道,而只是“争”象或“躁”象呢?
那是因为元气并没能恢复正常的通行于阳道,所以那争而升逆、一时取得外达的,只能被称为“阴火”。
东垣的原话是是:“表虚之弱,为阴火所乘,躁发须臾而过,其表虚无阳,不任风寒复见矣。”
所以,即便发热甚至热极而汗出,暂时不热了,也不能将其视为:内伤发热已成功退热。
因为热达汗出退热,应该是卫气稽留得以解除,卫气外达的产物。但反过来,发热汗出一时退热,却并不能说明卫气稽留得以成功解除。
内伤发热在一时退热后,气机又大体上退回于阴位。阳位无气以布,就又会以恶寒恶风为其常态,同时人体正气又会想要奋争外达,而重新开始出现“躁”象…如此周而复始。
由于大多数情况下,外感的发热,随着“热达、汗出、退热”,就意味着基本上已经解决问题了,而不至于重新退回到外感一开始的恶寒恶风的状态。
因此,东垣将“躁-表热-热极汗出-热退-恶寒”这一无限循环,视作是内伤区别于外感的主要判断点。
发热/恶寒,是伤寒温病与内伤都有的表现。但在内伤里,发热汗出热退,只是一时的。因为,只要元气不足的问题得不到解决,那气机将始终困在阴位。卫气稽留即为常态,偶尔冒头出来的,也只能被称为“阴火”。
既然内伤发热的具体原因有别于外感,因此便不能见恶寒就用偏伤寒的发汗法(比如麻黄汤),不能见发热就用偏温病的降泻法(比如白虎汤)。这也就是《内外伤》里“辨寒热”篇与“辨证与中热颇相似”篇,两章的主要内容。
我们都知道《内外伤》一书里的主方是“补中益气汤”,而且东垣用它的目的就是要取得“汗出而愈”。他说一般情况下一服即可,最多两服。
同样是汗出热退,在用补中益气汤之前的“躁-表热-热极汗出-热退-恶寒”之循环,与服用补中益气汤之后的“汗出-热退-证愈”,两者到底有啥区别呢?
区别就在于前者那个始终出不来的困于阴位的气机。
因此,同样是汗出热退,后者是卫气稽留得以解除后,卫气外达阴火外解的表现,而前者只是阴火迫津液呈汗出。
李东垣主用甘温,依据就来自于《内经》所说的,虚劳气耗用“劳者温之”,以及表里两虚用“甘药”。甘温补元气,稍加引经药外接元气,助其顺利恢复“上行-外达-循行”于阳道的正常生理功能。
随着卫气外达而汗出热退。但你能说“补中益气汤”是发汗法么?能说“补中益气汤”是降泻法么?
待到一时冒头的阴火充溢于体表,元气已出现明显的后继无力时,东垣还给出了“当归补血汤”来正确退热。由于阴火盛于体表,与白虎汤的外证极度相似,常常造成误治。因而东垣在他的每本书里都强调提醒读者,务必正确区分,区别对待。
正因为体表大热,有时还伴随口大渴,本身都不能作为内伤外感的区别标志,因而东垣在当归补血汤证里,又特地加了一个“躁”字,“血虚发躁”。其目的与《内外伤》的那两章内容一样,是要提醒你,此证之气机极度受困,欲从阴位争出于阳位,才会发“躁”。
以上皆属东垣学说的“热中”,即在内伤发热的范畴里,“燥热-热极-汗出”的出现频率仍较高,这是因为此时元气虽虚于正常水平,但尚能支撑以上的循环。
而在“热中”之后出现的“寒中”,是为“热中”的“复气”。既然是“复气”,就说明气机已经进入恶性循环,卫气稽留越来越严重了。
此时之所以卫气稽留更为严重,一方面是因为阴火消耗元气,也就是李东垣所说的“火与元气不两立”;二是因为阴火阻碍元气,即东垣所说的“上占阳道”或“郁遏阳分”,在阴火阻碍之下,既无法有效生成新的人体物质、新的元气,亦会因元气不得伸而必然产生新的阴火。以上又周而复始。
我们在《伤寒论》的专题解里了解过,“躁”象在复气的恶性循环里,出现得最多,而且往往是死征。
为什么呢?
这是因为此时元气大衰,即表里两虚的程度,已经严重到了极端;同时,必然存在的阴火随着病情的发展,也在逐步积蓄,甚至也已经严重到了极端。即便在求生欲的驱使之下,仍想要争一争,求得通行,求得外达,却还有可能做到么?!
两线发展到极端,正是《内经》里反复出现、频率最高的死征。读过本号《内经》专题解的读者应该都还记得,无论是偏于“经满络满”之阴火实极,还是偏于“经虚络虚”之元气虚极,结果都是脉涩而死。参《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,尺脉是这个意思!》。
所以和仲景一样,东垣也把“躁”象视为死征,比如“其死也,阴气有余,故躁”。这里的“阴气有余”,既可以理解为阴火极盛,阻碍元气,以致元气极度受困不得伸;也可以理解为元气衰极,再无力通行外达,而弥留于阴位,以致阴位相对有余。由于极度受困或极度衰微,再争也不可能争得出去了,所以为死征。
不过在两线发展到极致之前,还有救的情况下,恰是李东垣一生为之奋斗、力求攻克的领域。因为正如本号去年某些文章里所写的,这是当年东垣母亲之死给他留下的使命。
东垣最终完成了,交上了一份足以向他母亲交代的答卷。
他既明确看到了元气不足之下的卫气线问题,亦同时明确看到了充盛甚至上溢的阴火线问题。并且清楚地明白,两者必然同时存在,互为因果,互相影响。倘若不是两线兼顾,而是以寒象为显就用热药,以热象为显就用寒药,那结局就会是他母亲的结局。
他想要力挽狂澜,终止医界日日重复上演的悲剧。
那他首先就要先传达出内伤/元气不足也会出现发热的医理概念,这就是《内外伤》主要干的事儿;紧接着还得继续深入,将“阴虚发热”及“两线”互相影响的正确医理,给整理呈现出来,这就是《脾胃论》主要干的事儿。
而“两线”同时存在互为因果互相影响,正是来源于《内经》里关于“复气”的理念。实际上,“复气”在《内经》里的表达形式非常多样,远不止这一个词儿。但东垣将其捕捉提炼了出来,并以“复气”总称之。
其实这也是《内经》里最贴切的用词儿。因为“复”,同时兼有“往返”“重复”“多重”等等的意思,恰好涵盖了“复气”所包含的重要医理。
也正是因为“复”字之涵义,你才不会将其简化矮化为后世的“寒化热”。以为热起热盛热为明显之后,“寒”便会消失不复存在…
如此再回头看李东垣的“神圣复气汤”,我们也就能理解其中的两线用药,为何几乎势均力敌旗鼓相当。因为东垣既没有因病人有恶风寒之象,而看不到邪气充盛的阴火线;也没有因病人头面部热如火双目发赤,就看不到岌岌可危的卫气线。
这样的方子后世拟不出来,即便药味相似,也只能说成是“阴阳两补”(后世之意的“阴阳”),而不是两线兼顾。
我前段时间曾断言罗天益没能真正懂得李东垣,因而也就必然的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超越李东垣,参《气味之阴阳,是李东垣超越张元素的标志丨《解构脾胃论》16》。
要说“证据”其实可以有一大把,但最重要的起到“绝杀”作用的就是罗天益不明“复气”。
在东垣生前出版的《脾胃论》里,此汤的主治内容给了较大篇幅,且里面明确写道了是为治复气,最后还给安上了一个极大的名头:“神圣”。咱中国人都懂名头不能起得太大,否则德不配位会出大问题的哈。反过来也说明,东垣认为此汤,它配哈~!
但待到罗天益多年后整理《东垣试效方》时,竟然还会以为这是个没在东垣生前书籍里出现过的新方,并以其中的两个药味干姜与附子,来取名“姜附御寒汤”。
东垣以后的这八百年来,从中医里至高无上,足以从高维向下俯瞰一切的“复气”理论,跌落到仅仅是为“御寒”而已的,又岂是一个罗天益呢?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